农业部湖南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 -3377体育

3377体育
科研基地
农业部湖南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
作者: 来源: 阅读:1635 时间:2023-11-15 字体:[  ]

农业部湖南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简介

 

农业部湖南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于2011年由农业部批准成立。建设地点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高桥镇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实验基地,实验基地处东经112°38-39′,北纬28°12-14′之间。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扩建、改造。现拥有200 m2 机具库一间、9 m2 野外气象观测站1个、配备田间工程的30亩核心试验田;拥有实验仪器21台(套)、农机具11台(套)。

主要开展以下3个方面的研究:(1)土壤物质循环过程与土壤质量变化规律方面的研究;(2)区域性土壤退化机制与阻控技术方面的研究;(3)耕地地力提升与质量定向培育技术方面的研究。从农田土壤水碳氮循环、土壤-作物系统养分迁移转化过程、土壤肥力演变规律与质量评价体系、土壤退化和障碍形成机制、土壤退化阻控技术、秸秆还田及其衍生问题消除技术、有机废弃物高值化循环回田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

近年来湖南省耕地质量问题日益凸显(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下降、耕地总体质量下降、土壤酸化和次生潜育化加剧、土壤耕作层变浅、土壤养分有效化程度低,肥料利用率低下、资源浪费与损失严重、农田环境压力大),亟需研究和解决,主要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

1.长期不同施肥下红壤性水稻土肥力质量的演变规律

通过布置长期土壤肥力与肥料效应定位试验,连续观测不同施肥措施的土壤物理、化学与生物化学等动态分析,揭示了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红壤性水稻土物理性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探明了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及其组分和氮、磷、钾等肥力质量指标演变规律;阐明了维持或提升红壤性水稻土可持续生产力和土壤质量指数的最佳施肥管理策略。丰富了红壤性水稻土化学与肥力学内容,提升我国在土壤肥力研究领域的国际水平。

2.中低产稻田土壤培肥技术研究

针对我省中低产田面积大的特点,稻田缺素,耕作层过薄、稻田土壤酸化面积逐年扩大等问题,系统研究了土壤有机质提升、土壤结构改良、水分管理、养分高效运筹、土壤酸化防治等技术对改善中低产田土壤质量的效果及其规律,并提出相应的地力培肥技术模式。

3.高产稻田土壤质量保育技术研究

研究高集约化利用下高产土壤质量保育与地力培肥技术,通过利用绿肥作物、秸秆、畜禽粪肥等,重点研究高产土壤有机质提升与活化、水分管理、养分高效运筹、新型作物专用型肥施用等技术,促进土壤可持续利用。在植物营养生理、植物营养调控、农作物施肥、农田养分循环、绿肥作物生产与利用、新型肥料研发、退化红壤修复与复合调理等研究领域形成了特色。

4.土壤质量精准监测与评价技术研究

利用实验站这一平台,开展土壤质量监测与评价方法工作,研究和建立土壤健康质量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形成集土壤质量有关信息的自动采集、分析数据的自动处理和应用决策于一体的土壤质量信息化管理技术体系。

耕地保育野外监测和试验可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基础数据,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与环境保护、农业发展等提供优化示范模式。同时也是开展野外观测、试验、研究和示范的基本平台,是野外科学研究和生活的基地。长期定位试验是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它对揭示土壤养分平衡、土壤质量变化规律、调控肥料生产、分配,探讨土壤质量的演变规律,了解施肥对土壤质量、作物产量以及环境变化等的影响,阐明作物类型、气候、耕作管理方式等与土壤质量变化的相互关系,指导农业生产合理施肥,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自建站以来,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参编专著6部。培养博士5人,硕士7人。





3377体育 | 本院介绍 | 人才队伍 | 创新平台 | 成果展示 | 数据文献 |  | 各省农科院链接:
3377体育的版权所有: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马坡岭远大二路892号 0731-84691212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