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身边》第三十期(青年)
从事农田杂草防除十余年,他是团队骨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也是湘鄂赣农业科研杰出青年,他就是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彭亚军。
2012年,彭亚军从湖南农业大学农药学专业硕士毕业后进入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工作。刚入职时,他主要从事农田杂草防除研究,每年超过150天的时间在试验地里,主要任务就是探索完善农田杂草防除实际应用技术。日未出而作,日落而不息,顶烈日、冒风雨,从作物栽前除草,到收获测产,不仅要记录杂草防除效果,还要观察作物及周边生物安全性。脖子夹着伞、左手拿着板、右手拿笔拿框是常态。春分到霜降的稻田,霜降到谷雨的油菜田,试验田周围农户总是时不时的看到他的身影,草帽、凉拖像庄稼人,左手拿板、右手拿框又像搞研究的,身份相当可疑。

同样的除草剂(方法),早稻做了,中稻做,晚稻还要做,今年做完,明年还要做,有可能后年还要做,恶劣条件下的重复工作,初期虽然对这样做产生了怀疑,但新人的身份还是让他踏实完成。后面重复工作多了,他终于鼓起勇气向课题带头人也是农田杂草防除专家刘都才研究员询问了这样做的意义在哪里。刘老师搬了个板凳、泡了杯茶让他坐下,语重心长的说:“田间试验不像室内培养箱试验,环境条件可控,早稻、中稻、晚稻气候差异大,每年同时期气候也不一样,异常气候频发,除草措施,特别是化学除草受气候因素影响巨大,不通过多季试验研究,怎么能知悉不同季节差异化除草方案。不同除草剂在哪个季节使用最安全、除草效果还最好,不进行多季试验,这些问题答的上来吗?专家不需要什么都懂,但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一定不能略懂,要真懂。咱在农科院,不说要解决全球、全国的农业问题,起码要解决省内的农业问题,省内不同地区气候也不一样,农户种植栽培习惯也不一样,我们提供的除草方案,下去指导农户除草,解决除草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前提是自己做过、见过、了解过,才会知道怎么做,才会游刃有余、从容不迫地解决这些问题,这时你才是专家。”刘老师的一席话让他茅塞顿开,也明白了重复性工作的科学性和重要性。思想问题解决了,干活也就更有劲了,就这样日复一日的下地施药、调查、整理分析数据,2012年至今,自己完成和指导完成了除草剂登记、探索性试验600余项,为单位创收500余万元贡献了主要力量。
2015年,彭亚军考回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读博深造,重回导师柏连阳教授门下,开展杂草抗药性机理研究。从那时起,他首先要完成课题组交予的田间试验任务,又要挤时间开展论文基础研究,焦头烂额。随着博士研究时间的延长,他不得不放弃部分田间试验任务,投入一定的精力开展基础研究,这样的生活导致全年基本无休,心里时常焦虑博士毕业问题。在双重压力下,逼出了他的首篇sci论文、连续8年申请后的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他还获得了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湘鄂赣农业科研杰出青年。
杂草防除是他所在团队的核心研究方向,为能及时掌握杂草抗药性发生动态,他在团队负责人刘都才、马国兰研究员的带领下,多年来一直在动态监测全国稻田恶性杂草的抗药性水平,除了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合作采集收集各地杂草种子外,团队成员在出差、开会,或者假期旅行途中,看见恶性杂草,特别是稻田防除失败后的杂草,就像看见亲人一样,有植株采植株,有种子采种子,回单位栽培后验证杂草抗药性水平。团队注重与除草剂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开展室内活性、配方筛选、田间应用技术探索、大区示范等工作,及时了解掌握除草剂革新动态,使团队在稻田杂草化学防除这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集成的除草剂减量控害技术体系累计推广8000余万亩,农民节本增效28.8亿元,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及1.6万余人次,相关成果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在团队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国家重点研发技术等国家重大项目,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彭亚军同样发挥着积极作用。
彭亚军表示,“在团队里面,我主要做的是应用技术研究,为新产品和新技术落地开花结果提供垫脚石。我将和团队成员一道,在柏连阳院士带领下,继续服务好我省、我国的杂草防控工作,为作物稳产、丰产保驾护航”。